從《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賦》等一出出“國風好戲”,到博物館文創(chuàng)、周邊成為廣受熱捧的爆款,再到中華傳統(tǒng)服飾成為新一輪時尚風潮……近年來,以國風之名進行的各類文化演繹蔚為大觀。
今天,國風已經吹進現實的角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與審美方式。與國風國潮屢屢破圈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輕人主動擁抱傳統(tǒng)文化,探索傳統(tǒng)文化之美。國風“火起來”的背后,是傳統(tǒng)文化的“活起來”。
確實,當傳統(tǒng)文化以新的面目回歸,并流行于年輕群體,我們看到了“國風熱”成為文化生活新時尚。很多游戲中出現滿滿“中國味”的道具、皮膚、界面風格,京劇、呂劇、黃梅戲等傳統(tǒng)戲劇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繹,《虞兮嘆》《知否知否》等古風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以及出現在古裝電視劇中的字畫、家具、樂器、服飾、禮儀等,無不因“文化”之美打動年輕人。
國風呈現傳統(tǒng)文化之形,也寄托傳統(tǒng)文化之魂。無論是東方審美的意境、均衡細致的和諧,還是為人處世的哲理、細致貼心的情韻,很多都能在國風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產品將“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钡裙适氯谌朐O計,既可以打造中國獨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與素材,還可以借此弘揚傳統(tǒng)神話故事體現的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等精神。
最是文化韻流長,國風“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當繪有800多個人物的《清明上河圖》在現代技術的修復下褪去歷史塵埃,當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讓人們以新鮮有趣的形式、真實可感的體驗“云游”歷史文化場景,當精美的燈光、舞臺讓千年前的歌舞技驚全網,傳統(tǒng)文化實現了與現實的接續(xù)交融。技術賦能文化表達、文化充盈技術內涵,這正是國風古韻在今天重煥新生,并且“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將國風看作了“流量密碼”,在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下,打著國風的旗號粗制濫造,甚至坑蒙拐騙。有的把關于屈原的電視劇拍得充滿狗血與瑪麗蘇劇情,有的披著國學班的外衣行傳銷之事,有的賣著“乾隆年間”的瓷器印的卻不是繁體字……這樣的國風都是空心、低質、無根的。
文化是國風的內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層面的國風只能是“偽國風”,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觸碰到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并且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火爆電視熒屏的《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走紅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戲精”等,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創(chuàng)新先要守正,國風之魅力不在“風”,而在“國”,否則無論包裝得多么華麗,都只能是“無根的浮萍”。
說到底,國風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足夠美、足夠震撼,既有翩若驚鴻、衣袂飄飄,也有百舸爭流、氣勢磅礴。國風的流行,激蕩的是深沉而驚艷的文化自信,鐫刻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氣質與美麗。用新時代的創(chuàng)意展現瑰麗多彩的中華文明,讓優(yōu)秀文化可觸摸,讓唐風宋韻浩蕩匯聚,既能喚醒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現東方之美。
值得嘉許的是,不少年輕人不僅熱愛國風、品味國風,還能用自己的才華與特長,借助新興傳播渠道的力量傳承與推廣國風。95后彭靜旋在法國街頭彈古箏,不僅引發(fā)當地居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視頻傳到短視頻平臺后,也讓更多國人感受到“音樂無國界”的魅力;峨眉武術傳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褲“提劍丟垃圾”視頻爆紅網絡,后來在河南衛(wèi)視《七夕奇妙游》《破陣樂》中飾花木蘭一角,順利打入主流文化傳播。這些例子鮮活地說明,年輕一代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未來可期。
就在前幾天,故宮宣布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這座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將與更多孩子相遇,然后在他們心底播下一粒粒種子。這幾年,逛博物館逐漸成了一種潮流,而無論展覽方式如何科技化、先進化,其本質都是一場場尋根之旅。好的國風藝術,是能夠自我生長的,而生長的養(yǎng)料,就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開出花來。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