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福建省首臺住宅造樓機所在樓棟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經歷154個日夜、22次完美頂升,中建三局自主研發(fā)的智能“藍色鎧甲”圓滿完成使命,在戰(zhàn)江南的熱土上擦亮幸福的民生底色。
微風裹挾著熱浪,站在樓頂85米的高空俯瞰大地,城建·滿堂里項目施工現場,依舊一片大干繁忙的景象。回想著前幾天造樓機最后一次頂升時的場景,項目技術工程師王天義站在操作臺旁心潮久久不能平靜。他聚精會神地盯著操作界面,哪怕他對上面的指令早已爛熟于心,他知道,這是在這個項目最后一次和造樓機并肩作戰(zhàn)了。每一次頂升對王天義而言都是一次學習和檢驗的機會,盡管他的工作空間不過兩三平方米,不起眼的操作臺卻是造樓“黑科技”的中樞神經所在,一鍵就可實現自主移動。
“操作界面上的每一個數值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有經驗的師傅會根據數字動態(tài)的變化提前預判,避免一些臨界事件的發(fā)生?!敝薪ㄈ殖墙āM堂里項目經理溫國偉說道,“這是我們首次將造樓機應用到福建省內,也是我第一次接觸住宅造樓機,我們都是在共同摸索這臺‘大機器’的同時一起學習積累,一起進步?!惫?jié)節(jié)攀升的造樓機,見證著他用時間和經驗積累出來的底氣。
今年3月,中建三局將全省首臺住宅造樓機“搬”進了項目的地塊二3號樓,幾個月來,它經歷著烈日的暴曬和風雨的洗禮,為工地上堅守崗位的工人們撐起了另一片天地。
最后一次頂升完成后,被藍色幕布包裹著的“造樓機”穩(wěn)穩(wěn)地停在高空,有了天幕的“加持”,烈日也變得柔和。周偉海再一次沿著臨時爬梯進入這個可空中移動的室內工廠,他蹲在交錯的鋼筋之上,手腕翻轉之間,鋼筋就被細小的鋼絲牢牢捆扎在一起,原本無序排列的鋼鐵被編成了阡陌縱橫的管網,“有了‘造樓機’再也不怕日曬雨淋了!”
周偉海有著一雙吃苦耐勞的巧手,也是一名出色的鋼筋工人,來泉十年見證了泉州的變化,也希望能在焊花飛舞中找到人生價值。同周偉海一起的,還有許多來自天南地北的建筑工人,在鋼筋叢林里攀高負重,勾勒著城市未來的美好圖景。
“‘造樓機’不僅給足了一線建筑工人足夠的安全感,也為項目的平穩(wěn)推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表椖拷ㄔ旃こ處熓┖胶奖硎?,3月以來泉州就迎來了多個“陰雨模式”,按照以往免不了要耽誤工期,但“造樓機”可以為施工現場提供類工廠化的作業(yè)環(huán)境,鋼筋綁扎、鋁膜拼裝、混凝土澆注、欄桿安裝、砌筑以及水電、消防管線鋪設等都可以照常進行。
如同這一年多以來的每一個施工日一樣,施航航準點出現在工地上。最后一次頂升之前,他與王天義一起把該準備的、需提前查看的又檢查了一遍,確保萬無一失;從操作臺下來之后,他又馬不停蹄地下到頂層,協調各個分包盡快入場施工。從2023年5月跟著項目進場,一年多來,施航航已經對工地上的一切了然于胸,他把自己當作工地上的“萬金油”,哪里需要就往哪鉆。
從工地下來之后,施航航照舊坐在辦公桌前繼續(xù)挑燈“戰(zhàn)斗”,寫施工日志,做進度規(guī)劃。“造樓機”完成最后一次頂升之后,施航航需要對接下來的工程進度進行一個更新,“馬上就要封頂了,務必堅守好最后一公里!”
城市天際線的輪廓里,記錄著這些人青春滋長的里程碑。城市拔節(jié)生長的路上,有無數個施航航、王天義和周偉海,他們是見證者和建設者,也是勇敢的奔跑者和追夢者。從一紙藍圖到品質居所,從一磚一瓦到燈火可期,這些堅守一線的建筑工人們,用一腔熱血、一雙鐵臂奏響“奮進之歌”。
曾幾何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蕪,如今高樓林立,機器轟鳴、焊花閃爍,都是獨屬于建筑人最美的風景。隨著主體結構的封頂,“住宅造樓機”圓滿完成它在城建·滿堂里項目的使命,將繼續(xù)奔赴下一個“戰(zhàn)場”。
轉自:中國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