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的英歌鼓聲在英國倫敦市中心響起,一隊隊涂抹著鮮艷臉譜的青年男女在特拉法加廣場盡情演繹粗獷豪放的英歌舞,這一盛景引來了不少倫敦市民駐足。
甲辰龍年春節(jié),國內更是熱鬧非凡。潮汕的“英歌”、西北的“社火”以及華北的廟會等民俗活動紛紛亮相,成為節(jié)日期間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從“民俗熱”文化現(xiàn)象中,我們能讀出哪些信息?
這些傳統(tǒng)民俗的走紅,絕非意外。它們大多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群眾在節(jié)日期間最為喜聞樂見的群體活動。它們熱烈奔放、大氣磅礴、喜氣騰騰,它們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巨大的感官沖擊力和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的希冀與渴望。
這些傳統(tǒng)民俗的魅力,還在于它們傳遞了人類共通的情感。以“社火”為例,演員們踩在高蹺上,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演繹著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耖g故事。在表演中,演員們還會融入秧歌、腰鼓等多種傳統(tǒng)民間表演內容和形式,這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和創(chuàng)新搭建了新的場景。再如潮汕的英歌舞,人物形象大多取材于《水滸傳》,表演者把對角色的理解放到表演中,也給這部傳統(tǒng)名著注入了新鮮的解讀。在他們的演繹中,我們可以看到懲惡揚善、孝親敬友等樸實雋永的價值觀念得到了具象的表達。這些直接、原始、粗糲、接地氣的樸素情感和價值觀,在當代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深入骨髓的靈魂沖擊力,恰恰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傳統(tǒng)民俗持續(xù)走紅,不僅為新媒體平臺貢獻了“流量”,還推動了地方文旅經濟的發(fā)展。從去年年初開始,淄博、天津、哈爾濱等城市以其獨特的文旅亮點在短視頻平臺走紅,文旅傳播成為推介地方文旅產品、塑造地方形象、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手段,而社火、英歌舞、廟會、游神等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恰好是最能彰顯文化特質、最吸引網友關注的“精彩流量”。短視頻短小精悍、制作方式簡單快捷、凸顯高光時刻等媒介特性,讓這些民俗活動中最奪目的亮色得以快速傳播,從而成為地方文旅的“流量密碼”,吸引大批游客,進而引起下一輪自發(fā)的傳播。再加上文旅官方媒體的主動推介,這些傳統(tǒng)民俗活動成為推動文旅消費的活躍力量。目睹這些民俗活動強大的吸引力后,相信會有更多地方開始重視挖掘傳統(tǒng)民俗中蘊含的文旅潛能,讓當?shù)孛袼孜幕軌虮豢匆?、被展示,形成文化與經濟“互相搭臺,共同唱戲”的良性循環(huán)。
“出圈”以后,如何維持傳統(tǒng)民俗熱度,成為各方需要思考的新命題。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門應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民俗活動的核心價值,加強民俗活動的產品化、品牌化和節(jié)慶化,以創(chuàng)新的旅游產品、文創(chuàng)商品、國貨潮品讓民俗活動可購買、可攜帶、可體驗。另一方面,期待更多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共同深入挖掘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和象征意義,探索其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可以嘗試將民俗文化融入地方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讓年輕一代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還可以嘗試將傳統(tǒng)民俗與影視、綜藝、短視頻、動漫、電競等流行文化元素相結合,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二度創(chuàng)作,并在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產品,讓民俗的傳承有載體、有活力。(作者:張錚,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