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7月1日起,我國將對摩托車實施“國三”標準,屆時,所有制造、銷售、注冊登記的兩輪摩托車和兩輪輕便摩托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值比現行標準降低50%以上,據測算,將有40萬—50萬輛不達標摩托車退出市場。這一政策無疑將加速行業(yè)內部洗牌。
目前我國摩托車年產量達2700多萬輛,其中大約1/3出口,2/3內銷,內銷量中大概有20%銷往城市,80%銷往農村。在全國有186個城市禁摩的情況下,摩托車最重要的內銷市場在鄉(xiāng)鎮(zhèn),截至2009年,我國摩托車的保有量約1.7億輛,其中農村約有1.36億輛。
由于農村消費能力有限,導致國內摩托車的產業(yè)結構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在適應“國三”標準上難度不小。
相比而言,外資或合資品牌在技術上準備較早,比如歐洲在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歐Ⅲ排放標準,本田、雅馬哈等出口到歐洲的摩托車都采用了電噴技術。合資企業(yè)生產的機動車進行技術升級相對比較簡單,引入中國市場之前,大多數已符合要求,只要稍加改裝就可以完成歐Ⅱ到歐Ⅲ的跨越。
而對本土企業(yè)來說,“國三”的實施需要企業(yè)在管理、設計、生產、配套、成本控制、質量控制、銷售和維修服務等領域共同配合,在短期內難以達到要求。
再加上“國三”標準的摩托車作為新的產品類型,需要經過檢測、申報、試生產、批量生產等階段,從生產到投入市場,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另外,我國摩托車產品的檢測能力有限,國內共有4個檢測站,月檢測200個產品類型,而摩托車現有4000多個產品類型。目前,只有380個“國三”產品類型可以達到量產投入市場,“國三”摩托車產品的產量最多只能達到原產量的1/3,企業(yè)現有產能不能得到釋放。
在此情形下,整個摩托車產業(yè)都面臨技術升級的考驗,尤其是動力系統(tǒng)必須改善。據筆者了解,目前只有宗申、嘉陵、隆鑫等大型企業(yè)在嘗試新型動力車,使用清潔能源,或者更新發(fā)動機和路由器,以適應新標準的要求。如果全行業(yè)都能盡快達到標準,無疑是實施“國三”最大的成功。(白馬非)
來源:消費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