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鎮(zhèn)是京津冀首家以馬為主題的綜合旅游度假區(qū),在滿足大眾娛樂需求的基礎上,我們把豐寧非遺文化產品引入馬鎮(zhèn),為其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脫貧攻堅。”中國馬鎮(zhèn)綜合旅游度假區(qū)副總經理許以海說。
豐寧因乾隆皇帝取字“豐阜康寧”而得名,其滿族民俗文化豐富獨特。該縣以傳承滿族文化、打造滿族文化品牌為主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集中精力挖掘整理滿族文化特色非遺項目,努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
2018年6月,豐寧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全國十個“非遺+扶貧”試點縣之一。一年來,豐寧以設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為切入點,推進傳統(tǒng)工藝傳承保護與貧困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探索出“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新模式。
利用非遺寶庫,讓貧困人口持久穩(wěn)定脫貧
豐寧文化底蘊深厚,目前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1項,其中豐寧滿族剪紙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糊畫、吵子會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縣59位非遺傳承人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技藝、民間舞蹈、民間文學、傳統(tǒng)戲劇等八大門類中各有建樹。
豐寧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目前還有貧困人口25212戶、54904人,貧困發(fā)生率高達16.27%。
如何讓貧困人口持久穩(wěn)定脫貧?
“我們想到了自己的非遺寶庫。”豐寧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方志勇說,結合自身實際,縣里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非遺+扶貧”試點、設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實施方案》,確定了以“振興傳統(tǒng)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為切入點,以豐寧滿族剪紙、布糊畫為龍頭,逐步確立了在縣城建立非遺扶貧工作站,在有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建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傳統(tǒng)工藝傳承保護與貧困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
為此,縣里組織專門力量在各鄉(xiāng)鎮(zhèn)的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開展調研普查,進一步摸清各鄉(xiāng)鎮(zhèn)基本情況,以豐寧滿族剪紙、布糊畫傳承保護情況為普查重點,將其作為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點項目著力打造。建立了非遺資料數據庫,完善檔案管理,編制保護名錄,進一步完善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
如今,豐寧在龍騰藝術館、泓瀛閣藝術館建立了布糊畫非遺扶貧車間。經過20多年的傳承發(fā)展,當地從事布糊畫創(chuàng)作的手工藝人已達300人,布糊畫已成為了當地重要的非遺扶貧項目。豐寧滕氏布糊畫公司現有30名布糊畫工人,每年創(chuàng)收100多萬元,學員大多是貧困村的婦女。布糊畫作品已被制作成了項鏈、手鏈、耳環(huán)、胸針、領帶、挎包等實用性創(chuàng)新用品。
“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讓村民家門口就業(yè)
近日,在土城鎮(zhèn)毫村溝門村的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省級非遺傳承人石俊鳳手把手地教村民剪紙,30多名村民認真地練習。
從去年4月份開始,這樣的場景每周都要上演。
豐寧民間剪紙始于清代康熙年間,至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家家都有剪紙能手。以前,守著祖?zhèn)骷妓?,村里人多用剪紙裝點生活,沒想過有一天剪紙會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
改變始自去年4月??h里邀請省級傳承人石俊鳳、國家級傳承人張東閣等為貧困戶授課,傳授剪紙技藝。
在村委會的院子里,專門為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設置了場地——培訓輔導室、剪紙作品展室。
“我們要求要有專門的非遺培訓教材和培訓記錄,每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培訓占比都要達到30%。”豐寧旅游和文化廣電局副局長張艷玲說,局里還出臺了績效評估方案,定期進行跟蹤評估,進一步強化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成效。
“俺們學習不花錢,縣里免費提供原材料。”在成功剪出一個福字后,61歲的村民徐鳳云說,自己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通過學習剪紙可以掌握一門手藝。
截至目前,該縣已培訓學員240人。通過課上培訓和課下練習相結合的方式,80%的學員能夠獨立完成作品,其中有10%的學員可以自己設計花樣并指導其他學員練習。在去年舉辦的全縣首屆剪紙創(chuàng)意大賽上,眾多學員的作品脫穎而出,受到評委專家的好評。豐寧滿族剪紙元素也被運用到陶瓷、文化衫、沙發(fā)墊等產品中。
據悉,開展非遺扶貧一年來,效益已逐步顯現。去年11月,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產品走進北京恭王府,受到了好評,并成功銷售了一部分產品。去年年底,通過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的幫助,成功簽訂了1萬張剪紙訂單,收益1.7萬元。徐鳳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掙了2000元,這可是俺靠手藝掙到的第一筆錢。”
像毫村溝門村這樣的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豐寧還有5處。“去年村里脫貧42戶、100人,其中7戶村民參與非遺產品制作,手快一點的收入2000元左右,慢一點的也能掙1000元左右。村里婦女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五道營鄉(xiāng)五道營村黨支部書記丁喜庭說。
據統(tǒng)計,通過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該縣已讓96戶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yè)。
線上線下深度對接,拓寬銷售渠道
“光做得好不行,還要讓好東西賣出高價錢。”豐寧滿族自治縣縣長楊憲軍說,縣里已與北京故宮文創(chuàng)團隊展開合作,再通過線上線下電商平臺深入對接,保證產品做得好、質量精、賣得快。
除了中國馬鎮(zhèn),豐寧還將在神仙谷七彩森林等知名景區(qū)設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展銷專區(qū)及非遺扶貧產品銷售點,通過旅游帶動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產品銷售。
今年,豐寧還將“非遺+扶貧”示范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非遺扶貧引導資金100萬元,用于“非遺+扶貧示范基地”建設啟動資金。爭取東西部協(xié)作扶貧資金160萬元,用于非遺傳承基地、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和非遺扶貧車間的升級改造、學員培訓考察、原材料供應、教材印刷、產品研發(fā)、市場開發(fā)等工作。
此外,今年,豐寧將積極組織省級以上傳承人收徒傳藝、舉辦培訓班,加強技能培訓,培訓農村群眾不少于240人,其中貧困戶不少于30%。為進一步提高學員的水平,縣里還要把學員送出去深造,準備在清華美院舉辦兩期高級研修班。
在滿族剪紙和布糊畫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基礎上,豐寧還將帶動傳統(tǒng)草編技藝、艾蒿用品制作技藝等項目參與到“非遺+扶貧”工作中來,以點帶面,全面鋪開,使傳統(tǒng)工藝制作成為更多貧困群眾脫貧摘帽、致富創(chuàng)收的有效途徑。
“我們將不斷提升學員產品的質量和對接市場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制作的手工藝產品通過各級平臺銷售出去,讓參與此項目的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至3000元。”張艷玲對非遺助力脫貧的未來信心滿滿。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