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烴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現在90%以上的芳烴來源于石油。芳烴最重要的產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對二甲苯等,可用于生產合成樹脂、纖維和橡膠,被廣泛應用于洗滌劑、增塑劑、紡織、化工、醫(yī)藥、香料等行業(yè)。
受益于國民經濟增長與下游產業(yè)帶動,我國芳烴產品一度缺口明顯,促使芳烴產業(yè)逐漸向煉化一體化方向發(fā)展。近兩年隨著一體化產能陸續(xù)進入投產期,芳烴產能大增。芳烴產業(yè)鏈最重頭的下游產品對苯二甲酸、聚酯等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隨著近幾年新增產能投產,芳烴家庭正在從高度對外依存向過剩轉變,過剩危機如影隨行。
甲苯市場飽和被迫出口
甲苯是芳烴家庭中的老大。它主要用于生產對二甲苯和調油。2015~2018年甲苯下游終端新建及擴產裝置有限,甲苯需求量變化不大。2019年后下游需求明顯提升,甲苯需求量高達1065.17萬噸,較2018年增長32%。至2020年末,預計甲苯需求量將增至1531萬噸,同比增加44%左右。
2020年國內新增6套甲苯裝置,部分新增裝置均為世界級規(guī)模,新增產能285萬噸,同比增長17%左右。至2020年年底,國內甲苯產能達1932.69萬噸,較2016年增長67.84%,已經超過了1531萬噸的需求量。其中,在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東營威聯化學有限公司新增的煉化一體化裝置中,甲苯作為中間產物直接歧化生產純苯和二甲苯,對甲苯市場影響有限;中科(廣東)煉化有限公司、中國石化燕山石化公司以及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的新增裝置大部分自用調油,僅少量外銷;而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90萬噸甲苯裝置產量全部用于外銷,是市場過剩的最大威脅。預計2021年以后國內甲苯產能還將持續(xù)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遞增,至2023年,國內甲苯市場鐵定供大于求。
為了緩解國內產能壓力,近兩年來甲苯出口量迅速增加。2018年前甲苯出口量幾乎為0,2019年增至3.69萬噸,2020年出口量將增至7萬噸左右,出口增長翻倍。預計2021年及以后出口量將繼續(xù)增長。
二甲苯庫存屢創(chuàng)新高
二甲苯是芳烴家庭中的老二。二甲苯主要是下游對二甲苯的原料。2020年,國內下游對二甲苯需求占到二甲苯總需求的68%左右,汽油調油、溶劑和鄰二甲苯等其它需求占32%。
隨著千萬噸煉油一體化裝置陸續(xù)投產,國內二甲苯產能增速明顯提高,僅2019年就新增499.8萬噸,同比增加29.11%。2020年再新增701萬噸產能,同比增加24%。而2021年依舊有大量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預計二甲苯新增理論產能733萬噸。屆時,國內二甲苯總產能將升至4302.56萬噸。
不僅產能增加,進口也給二甲苯供應面增加了壓力。2019年,二甲苯下游新增產能釋放,推動二甲苯進口突破性回升。2020年1~9月,進口粗二甲苯89.5萬噸,同比增加58.93%,刷新歷史高位。
產能和進口的增加,造成二甲苯庫存創(chuàng)下新高。2019年,華東主港二甲苯月度庫存平均在6.9萬噸,至2020年10月,華東區(qū)域港口庫存創(chuàng)下15.85萬噸新高,罐區(qū)罐容壓力凸顯。
2021年二甲苯過剩的壓力更大。全球疫情拐點未至,國際原油陷入長周期的僵持盤整局面,化工產品需求提升仍舊困難重重,下游需求增速放緩,二甲苯市場回漲空間實在有限。
對二甲苯產能成包袱
做為芳烴家庭中的老三,對二甲苯曾經是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搖錢樹,曾經一度即使冒著得罪百姓的風險也要上馬。但就是因為投資過熱,又趕上下游需求不振,決定了對二甲苯的供大于求。
“十三五”是我國石化產業(yè)和煉化一體化項目投資的高峰期,對二甲苯產能從2016年的1293萬噸/年翻番增長到2020年的2673萬噸/年,年均增長13.6%,產量從968萬噸增長到1855萬噸,年均增長18.3%?!笆奈濉睂Χ妆疆a能將集中投產,成為我國未來幾年大類化工品中擴產幅度最高的品種。預計“十四五”時期產能再度翻番,規(guī)劃產能超過4000萬噸,年均增速高達14.5%。未來5年,全球對二甲苯產業(yè)鏈擴能熱潮不退,8成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
當前對二甲苯嚴峻的過剩壓力,從庫存總規(guī)模的不斷攀升可見一斑。2020年9月,對二甲苯庫存總量已從年初的250萬噸增長到超過420萬噸,庫存天數或增至一個半月以上水平。
但從消費來看,對二甲苯下游應用單一。近5年,國內對二甲苯下游消費中,對苯二甲酸占比始終維持在97%以上。2020年中國對二甲苯當量消費量預計為2970萬噸,同比只增加了8.59%,遠低于產能和產量的增速。
轉自: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yè)觀察雜志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