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馬蹄形的針線包上,一簇艷紅梅花栩栩如生,周圍用翠綠色絲線繡成卷曲枝葉,長短不一的繡花針密密麻麻穿插在花瓣正中,如同綻開的花蕊。“這是我自己繡的,做(針線)活的時候一直在用,以后要傳給孩子。”7日,多杰措說。
多杰措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這里藏繡歷史悠久,藝人資源豐富,素有“藏繡之鄉(xiāng)”美譽。2012年,“貴南藏繡”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她正是全縣唯一的省級傳承人。
11歲開始,她便“跟阿媽學針線走法”,她喜歡自己設計花紋圖案,搭配色彩,袖口、領口常常“長出”幾朵別出心裁的小花。漸漸地,遠近村里的姑娘都來找她,幫忙繡一套腰襟、一雙鞋墊,她越繡越喜歡。
從用作配飾的花紋,到完整獨立的動物、人像繡品,多杰措“飛針走線”37年。在她看來,藏繡手工藝人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
現在,只要不出門授課,她每天吃過早飯就坐到繡架前,一直忙到夜里一點,“佛像繡起來時間最長,”一幅黃財神像,她要繡上大半年。
2005年,多杰措被聘為技師,專門在校傳授藏繡技藝,一干十幾年。不僅如此,相隔多遠的村子,她都堅持“到處跑”“手把手”地教會村民。
而多杰措的家鄉(xiāng)—貴南縣沙溝鄉(xiāng)郭仁多村,如今家家戶戶“沒有不繡的”,冬天農閑時,“男人幫著捻線,女人在架子上繡,”她笑著說,“先在白紙上畫圖、配色,然后粘在布上,搭在繡架上就可以按輪廓繡了。我們接訂單,也參賽展示、收藏。”
據悉,貴南縣近年來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鼓勵農戶從事藏繡生產,實現就地就近就業(yè)。目前,全縣從事藏繡產業(yè)的人員達3000多,人均年創(chuàng)收達8000多元。
如今,藏繡吸收借鑒蘇繡、湘繡等技法,不斷“兼收并蓄”。對此,多次外出學習后,多杰措卻更看重“原汁原味”:“傳統(tǒng)藏繡的針腳碎得很,”她邊說邊用拇指和食指比劃出長度,“繡起來費勁,但圖案立體感強,保存久了顏色也不會褪,我從阿媽那里學到的,就是這種最原始、最古老的繡法,我想原原本本地傳承下來。”
在貴南縣藏繡作品展覽評比會上,多杰措感嘆:“以前我們愛繡的圖案,現在的孩子不喜歡了,”她明白,藏繡要符合當下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保存。如何“推陳出新”,讓古老技藝重新在藏族年輕人當中流行,成為她目前常常思考的問題。(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